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的对接路径

碳道小编 · 2018-08-13 17:08 · 阅读量 · 299

摘要:绿色行业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较高,在大气污染防治、水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及山体治理、基本农田保护等领域有较大的资金缺口,需要绿色金融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

发展绿色金融是落实金融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实现绿色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目的。支持去产能,降低绿色低碳环保行业融资成本,补上污染防治、自然保护、生态修复等领域投入不足的短板,是发展绿色金融的主要内容。绿色行业融资方式单一、融资成本较高,在大气污染防治、水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及山体治理、基本农田保护等领域有较大的资金缺口,需要绿色金融给予低成本资金支持。


制约因素

(一)在结构调整方面,需要持续推进产业融合。作为贫困地区的湖北省恩施州农业、农产品初加工、旅游业是主要行业,80%以上是涉农行业。从工业发展看,规上工业增加值仅121亿元,工业发展处于相对弱势,主要产业是烟草、药化、能源、食品等。作为欠发达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和发展奔小康是首要主题和第一要务。因此,如何利用绿色金融,将山地、森林碳汇等绿色资源通过碳交易、权益抵质押等方式实现“资源变资产”、“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促进更多金融资源流入贫困地区和落后地区,推动绿色产业融合,是最重要的课题。


(二)在基础设施方面,需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恩施州在推动绿色金融工作上存在四个不利因素:一是在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处理上没有形成高度共识。社会各界甚至政府内部对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认识不一、把握尺度不一,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企业、部分县(市)的主导产业由于能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增收,能够得到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这种现状将大大增加绿色金融工作的协调成本。二是金融发展落后、政府财力不足,对绿色金融和产业的支持有限。三是目前绿色金融有效需求不足。目前实施的“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土更净、城乡更美”美丽恩施建设以及“六城同创”活动,更多体现为问题导向的末端治理措施,金融跟进受限,进展缓慢。四是发展碳金融基础条件不具备,还面临较多体制、机制顶层设计方面的难题。


(三)需要做好绿色金融与精准扶贫的平衡兼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恩施州需要在4年内实现全州六分之一人口(65.7万人)的脱贫摘帽工作,任务十分艰巨而紧迫,一些地方政府追求短期效应。按照目前的发展层次、富裕程度、财政金融实力,还难以在发展绿色金融与支持脱贫攻坚之间做好兼顾。若发展绿色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力度可能打折扣;对脱贫攻坚加大支持,又可能违背绿色金融原则。


(四)需争取获得生态补偿,持续推进绿色发展。恩施州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一环,在长江中游生态功能区中占据重要位置,如果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将对长江中游的生态调节和生态修复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治理成本远远高于保护成本。而保护好生态环境,将对周边地区乃至长江中游产生大气净化、水土保持等“正外部效应”,但这是以牺牲当地发展速度为代价的。习总书记强调: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增加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扩大政策实施范围。


(五)需要因企施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持续做强特色品牌。恩施州在生态项目、产业链建设上的谋划、包装、推介也不够,在引进绿色银行的低成本资金,支持重大生态保护工程或低碳清洁产业建设方面存在困难,在推动绿色食品出口便利化方面需要下大工夫。


对接路径

(一)政府搭平台。政府对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对接工作不能越俎代庖,应当政府搭台建桥,调整政银企合作新思路、正面引导银行和企业各自回归本源,有效对接,防止欺诈行为,投资方和当地企业合作唱戏。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绿色金融支持绿色产业发展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二)银行唱主角。银行要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发挥支持县域经济主渠道融资的“发动机”功能不能变。国有商业银行要设立普惠金融部门,转变“当铺”思维,不能坐等客户上门,不能将企业抵押品仅仅局限在房屋地产,且评估偏低,要主动出击,聚焦企业产品市场、发展方向,为绿色产业对接融资解难,引导金融向大普惠金融转变,更加关注民生,注重社会责任,关注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构建一个广覆盖、低成本、可持续的普惠金融环境。


(三)项目承载体。在恩施州全域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绿色产业招商引资和银行融资要取长补短,立足各县市区域旅游的各自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与项目结构,完善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配套服务体系。目前,贫困县最大的优势是丰富的旅游自然资源,但银行对旅游资产的评估缺乏法律依据,银行信贷投入有操作上的技术困难。对此,绿色产业招商引资先行投入,银行资金随后跟进属于两全其美的办法。


(四)企业重本源。长友食品加工企业曾经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可由于利用自己的融资便利,偏离自己的主业盲目跨界涉足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及陌生的煤炭行业,导致资金脱实向虚的倾向严重,在政策收紧,资金链断裂后,轰然倒塌。而思乐却始终立足并坚守自身的主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内强管理外抓市场,坚守企业的特色和本源,增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和承载力,后来居上,成为国家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田远佑 田薏欣

会员专享